原标题:计划生育52年后,中国会陷入万劫不复的人口陷阱吗?
52年前的今天,计划生育被提上议程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时代在变,观念在变,政策在变
没有变的,是两代人共同的孤独
“独生子女,是指一对夫妻生育的唯一孩子。”
这简短的词语和浅显的概念背后,其实承载着一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决定。
计划生育标志图片
1966年1月28日,也就是52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强调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
六年后的全国计划会议上,人口指标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国家随后提出“晚、稀、少”的生育政策。
197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指出“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这为此后计划生育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从城市辐射到农村,一时间,“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计划生育,利国利民”、“生男生女都一样”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口号。
几十年后,我们——作为独生子女的八零、九零后,为生物课考试、政治课考试而背诵这些口号。
我们知道,计划生育是怎样在宏观层面上根据国情为国家铺设了综合治理人口的政策道路,我们更知道,计划生育是怎样在微观层面上悄悄影响了至少两代中国人。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官网上,有一个“人口时钟”,默默记录着每个瞬间中国大陆的总人口数和今年新出生总人口数。这抽象的数字,可以让我们前一秒因为一个生命的降临而激动,后一秒因为另一个生命的逝去而伤神。
生育政策的发展和变迁,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人口问题的关注,也推动了人口科学研究在中国的蓬勃发展。
有的人从经济、政治、生态等不同角度解析中国人口问题,有的人则透视社情民意,看国家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如何如何影响了国人的生育观念。
(图片来源:ccud.org.cn)
计划生育真的能改变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吗?我不确定。
“观念”是一种微妙的介质,它一面受别人影响,一面影响别人。改变观念,并不是喊两句口号那么简单。
我们发现,在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和实施的几十年间,在很多地方,不管怎么做思想工作、不管怎么罚,超生现象仍然层出不穷,想生的总能找到办法。
其实,曾经的中国人渴望多生孩子,何尝不是出于一种自卑,何尝不是出于一种严重缺乏安全感的心态。
电影《精武门》
我们对国家地位缺乏安全感——长期的积贫积弱,让我们迷信“人海攻势”型的发展策略,以为只有“人多力量大”,才能不被人瞧不起,才能有底气有筹码,才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
我们对经济实力缺乏安全感——没有核心竞争力和高精尖技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让我们不得不保证有充足的“壮丁”不停地推磨、用汗水创造些低廉的价值。
我们对社会和家庭缺乏安全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乌托邦式理想分崩离析,自续香火“养儿防老”反而来得更实在。
为了弥补安全感的缺失,多少人一心念想着“有儿穷不久,无儿富不长”,可是又有多少人因为对生育后代这件事本身的盲目追求,只管生、不管养,只求量、不求质,最后掉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怪圈。
现在,国家实力起来了,经济腾飞了,社会变革了,我们的这种自卑感正在逐渐减弱,生育率走低也顺其自然。如此说来,计划生育终究只是一个人口下降的加速器,而不是根本原因。
(图片来源:efw.cn)
由于人口降速过快,中国眼看就要踩到老龄化“红线”。
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有2.3亿,占总人口数的16.7%,其中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51.3%,独居老人占老年人口的10%。
而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人数将增加到2.55亿左右,占总人口比提升到17.8%左右。2030年,空巢老人数将超过2亿。
(图片来源:house365.com)
为了调整失衡的人口结构,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