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惠程华通讯员徐青
住窑洞、挖窑洞、搬窑洞、修窑洞、补窑洞……泾川县红河乡田赵村农民田占民,攻城掠地sf发布网,从刚出生就住上了窑洞。成年后,田占民给家里打了新窑洞,给左邻右舍也打了窑洞,于是,他成为当地颇受欢迎的窑洞“建筑师”。到去年底,老田在窑洞已住了68年,而在红河流域当“挖窑匠”,也有40多年的光景了。
田占民打小就吃了不少苦:1岁半时,父亲去世;15岁时,哥哥去世;16岁时,母亲去世。田占民清楚地记着,嫂子改嫁临走时留给他的,只有一床旧被子和一张烂席子,此外,就是两口塌窑和一孔天天顶上掉渣、地上“长泥”的浅窝子窑。
1968年,19岁的田占民东凑西拼借了140元钱,娶了媳妇成了家。尽管他和妻子对这孔“安身”的窑洞每天提心吊胆,村里的干部们也时常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可是太穷了,打不起新窑洞。为了能够维持生计,他和妻子在山脚下水塘边的这孔窑洞里,住了6年多。
“山下渗水,咱就上山。”1973年,村里在半山上给他划了块新窑址。从此,24岁的田占民就和窑洞“杠”上了。起先,他请来二叔打窑洞,他跟着学。后来,他带着妻子一起挖。家里3孔5米深的窑,他足足挖了两年时间。也就是这几孔窑,让田占民走上了“挖窑”路。
1980年后,田占民家分了1亩多川地和13亩山地。为了吃饱饭,他和妻子把地角、地边能耕的地都种上了粮。可随着子女渐渐长大,这些辛苦打出的粮食,也只够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就这样,给山里群众打窑、修窑、补窑,和妻子一起种粮,修补自家的窑洞,成了田占民年复一年的生活。(转3版)
(接1版)
时间一晃就是40年。2014年,老田家所在的山脚下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县乡规划利用田赵村生态植被良好、山水资源富集优势,新建了集生态观光、人文体验、休闲垂钓于一体的山水景观,硬化了部分村组道路,当地群众还靠着国家林改试点县的政策发展起了特色林下养殖。可山下的这些变化在老田看来,似乎跟自己没多大关系。
2015年,乡村干部几次找到田占民,给他讲精准扶贫新政策,动员他在山下盖小康屋。去年,村干部找老田又宣讲盖房新政策,得知前一年修房的人领上了“政策款”,集中新建的小康屋美观漂亮。这次,老田真的动了心。
说干就干。老田卖掉家里的牛,跟亲友借了2万多元,政策补贴3.2万元……一辈子从没修过砖瓦房的老田,去年终于开始山下山上忙着跑开了。
去年底,老田修好了四面院墙、大门和四间偏房,由于资金困难,老田决定把5间上房留到以后再修。可一打听,国家对贫困户改善住房又出台了新政策,像他一样的山区贫困户都能获得资助。“国家的政策真的太好了!”这个喜讯让老田心里乐开了花。
好事不光发生在建房上。几年前,田赵村发展乡村旅游,为了整区域推进,镇村的干部们给老田做思想工作,让老田在地里栽种经济作物增加收入,同时还能提升田赵村水景区整体景观的植被覆盖率。2015年,老田种了2亩冰菊和石竹花,去年,他种植的冰菊每公斤卖到了80元、石竹花每公斤卖到了65元,总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这让种了一辈子粮食的老田喜出望外。此外,老田还贷到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贴息贷款。去年,他把种花的面积扩大了1亩,并计划房子修成后就养牛,早点把贷款还上。
今年4月,老田第二次领到了国家3.4万元建房资助金,有了这笔钱,老田又开心地请回修房子的匠人,准备把5间上房修得宽敞明亮。这回,老田把山上的窑洞上了锁,把生活用品搬到了山下,全身心地和妻子忙活起了种花的事儿。
老田说:“咱这硬气了一辈子的老窑匠手艺派不上用场了。”
如今,年近七旬的老窑工田占民,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