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3月4日电 (记者 殷春永 艾庆龙)藏红色与白色相间的藏族风情“小二楼”有序排列成“莲花状”,远方的火车呼啸而过……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坪垭藏族乡腰道村村民杨玉英对眼前的一切,至今还不敢相信。
“以前,生活在山上,遇大雾天,下山比较费事。”自称“山顶人”的杨玉英回忆说,此前,山上的房子是土木结构,虽能遮风挡雨,抗寒取暖始终是个问题。
坪垭藏族乡腰道村藏红色与白色相间的“小二楼”整齐排列,五彩经幡随风摇曳。 艾庆龙 摄
相比生活环境,更让杨玉英头疼的便是收入来源。她告诉记者,山上可利用土地稀少,全家六口仅靠3亩土地勉强度日。
土木房、“人背驴驮吃水”的生活状态和微薄收入的尴尬境地,不仅考验杨玉英的耐心,也困扰着生活在坪垭藏族乡的村民们。
紧挨着坪垭藏族乡腰道村易地搬迁点的扶贫车间内,村民们在缝制宾馆用品。 艾庆龙 摄
坪垭藏族乡,位于白龙江南岸半山腰地带,该乡地形以九沟八梁为主,该乡9个行政村有8个村庄依次向西散落在海拔1100米至3200米的山头上。
生活在此的一辈辈村民“斗天战地”均“无功而返”。年轻人们纷纷相伴外出务工,希望通过个人努力,搬离“穷山顶”,不再当“山顶人”。
近日,中新网记者沿着山间公路,来到坪垭藏族乡易地搬迁点。站至观景台,放眼望去,藏式“小二楼”有序排列成灰红相间“莲花状”,与高山雪线相互衬托,别有一番韵味。
据当地官方资料显示,此搬迁工程总投资4.69亿元,占地754亩,设计出80平米至160平米5种户型,建档立卡户自筹资金人均控制在2500元以内。
“搬迁初期,村民宁愿继续生活在山上。”坪垭藏族乡党委书记王思保说,该乡作为武都区唯一纯藏族乡,思想相对保守落后,“大多村民担心下山之后,没有土地,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
坪垭藏族乡腰道村村民李吉地卓玛“因地制宜”将家中一楼整理成超市,出售各类生活用品。 艾庆龙 摄
为解决下山后续发展问题,当地官方对迁出区宜林土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已形成1.4万亩花椒林带。同时,引进企业联办扶贫车间,制定生产销售宾馆一次性洗化用品和服饰等商品。
“哒哒哒”伴随着此起彼伏的缝纫机声,记者来到住宅区的扶贫车间,在两排妇女中间,“90后”男孩的王建平更为显眼,他端坐于电动缝纫机前,缝制着半成品拖鞋。
“原本,往后何去何从脑海一片,下山后却意外有了工作。”王建平告诉记者,他因腿脚残疾,前后留级4年勉强完成初中学业,期间虽尝试外出务工均无果。
2018年底,王建平和家人搬入“小二楼”后,他便迫不及待参加了缝纫技术培训班。王建平说,如今,他也可自力更生,“一个月能挣2500元,对我来说,简直就是给了新希望”。
嫁到此地已有10年李吉地卓玛早已习惯了“山顶生活”,刚住进了160平米的“小二楼”心里有些慌张。她解释道,丈夫意外受伤在床,老人和3个孩子都需照顾,离开土地,进不了工厂,日子怎么过?
在亲戚朋友帮扶下,李吉地卓玛“因地制宜”将自家一楼客厅改装为超市,出售日货用品和小吃零食。
王思保介绍说,2018年,进入全面搬迁入驻阶段,工作人员采取各种不同方式先后对每户不少于30次“登门拜访”,现已搬迁8个村1236户5731人。他透露,下一步,该地将在现有成绩基础上,加大力度发展绿色生态养殖场,新开攻城掠地私服,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挖掘民俗特色文化资源,确保多渠道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脱贫目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