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冰箱、抽油烟机、电热水器……38岁的赵妹晚搬了新居,找到了新工作,“在一家建筑材料厂上班,月工资3000元。”
“我在城区开三轮车送货,妻子在汽车美容店洗车,月收入4000多元。孩子上学在小区门口的文华学校,走路四五分钟。”36岁的盘春贵也进了城、安了居。
这之前,他们的生活可大不一样:茅草树皮房,人均一分地,汗流浃背干一年,仅够糊口一个月;孩子上学要爬陡峭山路,有的乡亲一辈子没进过城也不稀奇。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土瑶”,是我国瑶族的一个支系,现有8500人,长期定居于交通闭塞的广西大桂山东脉,集中居住在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和鹅塘镇的6个行政村,到2017年底贫困发生率仍达51.7%,有的村子甚至超过70%。
一场如火如荼的土瑶脱贫攻坚战,在贺州打响。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经过反复摸底、仔细测算,必须易地搬迁的土瑶群众有2058人。截至今年11月15日,已有216户1325人领取了新房钥匙。”贺州市平桂区委书记赖春忠说。
但是,祖祖辈辈住在山里,文化程度低、思想偏保守,加上对搬迁后的就业、生活顾虑重重,即使拿了新房钥匙,土瑶群众也未必肯挪穷窝。“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人就业,让老百姓搬得出、有收入、留得住。”贺州市委书记李宏庆说。
在超群实业有限公司工厂里,记者看到,数十名工人正在赶制斜挎式休闲包。“公司为几个知名品牌做箱包代工,今年‘双11’期间销售达1.32亿元。”总经理张福国说,工厂6月投产,最新攻城掠地sf,160名员工中一半是贫困群众。
“现在就业有了着落,我准备年底前就搬新家。”来自沙田镇新民村的28岁女工赵亚英说。
“在这里读书感觉怎样?”“大!”12岁的土瑶少女凤金留用一个字道出变化。以前她在山区村里教学点上学——沙田镇大冲老寨,半山腰上一间小屋,两个年级的15个孩子共用。如今凤金留就读的平桂区文华学校,今年9月刚刚落成,教学楼明亮、食堂宽敞、公寓温馨。
“8500名土瑶同胞中,5537人有劳动能力,但是六成以上只有小学文化。今年9月,405名土瑶学生通过搬迁集中到文华学校就读,上学不再难,教育将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平桂区教育局局长杨辉考说。
脱贫奔小康,产业是根本。狮东村引入企业建设瑶乡黑茶加工生产基地,探索出以“公司+基地+工厂+农户”为一体的“扶贫车间”产业链,聘请土瑶群众护理茶园、采摘加工茶叶,同时委托贫困户养护黑茶,每年户均可增收1.5万元。
“我们按照因地制宜和中长短产业结合的原则,确定了‘人均一亩茶、户均两亩姜、村均万亩杉’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截至10月底,已完成杉树栽种2700亩、茶园630亩、大肉姜1350亩,同时发展油茶、林下特色种养等补充产业。”贺州市长林冠说。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07日 09 版)
2019北京两会1月12日至1月20日召开。图为千龙网记者宋鹏飞在市政……
[详细]虽然今年才过半,但已经有大批精彩的电子游戏脱颖而出。从续集,……
[详细]刚刚结束的德玛西亚杯八强赛RW和EDG的比赛,因为是Mouse的新东家……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