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为看无字书所需要的想象力 = 天马行空
无字书,是完全依靠画面线索来讲述故事的。因此, 想要真正读懂一本无字书,需要细致观察前后文,捕捉主要任务,看懂画面细节,凭借相关知识,展开合情合理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想象。这与单纯的天马行空是完全不同的。
以《不可思议的化石》为例,要读懂它,你必须有能力从画面中提取出故事构成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起因来说:在一个晴朗的日子,男孩儿带着狗在湖边散步时,狗一直在嗅一块青色的石头。小男孩儿捡起了这块石头,用双手捧着仔细端详,他一边走,一边想要找出石头吸引狗的原因,却没有留意到脚下横着一根干枯的树枝。男孩儿的脚伸到了树枝下……要形成这段描述,需要看懂画面信息,并尝试为角色行为之间的关联找到合情合理的解释。看到最后一张小图时,有经验的读者就会立刻联想后面可能会摔倒,因为他的脚已经伸进了树枝底下,树枝的一头又插在沙堆里,男孩儿一抬脚,肯定会被绊倒。这就是透过阅读图画信息,进行有理有据的想象。当孩子翻页后,发现男孩儿真的摔倒了,这时,他就会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体验到自己的成功,对于阅读也就会变得更有自信起来!
当然,太过顺利的阅读,往往会让读者失去兴趣。当男孩儿摔倒时,手中的石头飞了出去砸在了一块更大的石头上,小石头裂开了,孩子也许会留意到裂开的石头上有特殊的花纹。但这个花纹意味着什么?之后的页面又会发生什么?此处的猜测就更有挑战,也因为这份挑战,促使读者翻页,翻过去之后的内容,未必看得懂了。小读者就需要动用经验去观察画了什么,然后猜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由此,相信你已经明白,看无字书,绝对不是天马行空随便想。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当第一次阅读无字书时,我建议由儿童主导,在儿童感兴趣的页面停留, 满足儿童想要表达的欲望,并给予真诚地回应。这样的方式,能让孩子体验到阅读的成功与快乐。但未必能完整地或准确地了解图画书所讲述的故事。家长不用担心, 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做基础,你和孩子就会有机会再读这本书,实施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认为所有无字书的阅读难度都一样,买这买那没差别
对于文字书,家长已经形成认知:刚学认字的孩子, 要买常用字多、句子短、字体大的书给孩子读,这样更符合孩子的阅读水平,让孩子体会到阅读的成功。相对而言,用图来讲故事的无字书,它比文字讲述故事更复杂,因为图画有多重语言:大小比例、距离间隔、明暗、色彩、形状布局、大小图案的依次顺序等等。可以说, 无字书里的每一个记号都很重要!因此,在挑选无字书的时候,也要细致分辨难易程度,由浅入深,才合适。
比尔·汤姆森创作的《不可思议的化石》就是一本非常适合入门用的无字书。
首先,比尔善用大小比例、形状布局,攻城掠地私服,使读者保持兴奋的阅读状态。
封面上那只大手,一定让你印象深刻吧!其实,要表现小男孩儿伸手去捡化石,选择平视、俯视都可以, 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图书上呈现的这个角度呢?比尔是有意为之的。他要突出展现化石碎裂后的样貌,又要强调男孩儿和他的狗所表现出的震惊表情,经过多次尝试, 最终选择了这一极低的角度,将需要同时呈献给读者的元素,一次性完美呈现。
小男孩儿从沙堆里捧出第二块化石的整个过程,作者运用“正面平视全景——向右倾斜的侧面仰视全景(突显出动态与力量)——侧面近景——俯视近景”的视角 切换,通过镜头取景的变化,突出关键内容,减缓审美疲劳。
本书用广角跨页和细节悬窗相结合的形式展现了 40个镜头。使用矩形方框悬浮于大视角之上,让整个故事更紧凑。这样的安排,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筛选后的结果。让每一个方框都呈现最关键的内容,保证相关内容在同一页呈现,能大大降低儿童阅读作品时的难度。
其次,比尔善用深浅虚实来展现事件的发展,让小读者更容易地准确理解画面信息。
当第一块化石掉落在大石头上时,画家就充分利用色彩的深浅虚实来展现动态的变化。在大石头上,我们可以看到 3 块小石头,从左至右,颜色由浅至深,由虚至实,很轻巧地就解决了一块石头落地的先后动态。在其他一些书中,画家表现某一物体的连续动态,往往就是用完全一样的颜色,画出连续几个动态,孩子们在看图时,常常产生困惑:到底是一个还是几个?在《不可思议的化石》这本书里,一看就能明白。
化石碎裂后蕨类植物、无齿翼龙的消失,运用了一种薄雾似的虚化处理和闪光的动态处理,营造出正在消失的感觉。这样的画面,既给年幼的读者以图画提示(这里曾经有什么),也准确展现出正在发生的事件(东西正在消失),使得小读者能准确了解到故事的发展。
再次,比尔善用小配角,营造小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