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唱着花儿“下山”记——土族老汉扶贫搬迁的故事)
新华社西宁11月8日电 题:唱着花儿“下山”记——土族老汉扶贫搬迁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马千里、张涛、李琳海
“干部和群众呀齐上阵,平川里拔起了新村。心肝花腔子里放实了,栽哈个摇钱的树了……”
这是青藏高原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57岁的土族老汉吕志发有感而发“漫”出的一段花儿。作为西北经典民歌花儿的重要传唱地区,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百姓习惯用略带嘶哑的曲调表达喜怒哀乐。
几场雪后,互助县班彦村寒意浓浓,然而吕志发和他的乡亲们心里却暖融融的。从7日开始,这个贫困村的住户陆续由海拔2800米的山上搬到了山下的平川。
一大早,吕志发小心地将家里的旧家具、粮缸等物件擦拭一遍。太阳慢慢从沙沟山后升起,儿子吕曾献发动农用三轮车,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慢慢向山下移动。此时,村里移民的搬迁队伍浩浩荡荡,一向寂静的小山村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从山上到山下,7公里山路,吕志发也记不清走了多少回,但忘不了的是沿路破旧的房子和满眼苍凉。他知道,这7公里山路让他们受了不少苦。
已有上百年历史的班彦村,地处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多元。长期以来,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娶媳妇难的问题困扰着居住在山上的129户村民。
下山前的一天,记者到吕老汉家采访,听他讲了不少自己的事:
在过去30年里,他家共养过5头毛驴,用于犁地、从山下拉水等,可由于山坡太陡,其中有3头从山上滚下去,摔死了。2014年急用牲口运粮食,向邻居家借了一头驴,结果又从坡上滑了下去,毛驴命大没死,他给老天爷磕了三个头。
有一年,他的老父亲突发脑溢血,因为一直下雨,山路泥泞没法下山,被耽误了30多个小时后,落下个半身不遂。几年前父亲去世了,这成为他心头永远的痛。
他孙子就读的村小学,21个娃只有1个老师,孩子们到二年级时必须到山下的学校寄宿。
因为贫困,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光棍村”。仅他所在的六社,91户人家就有11个光棍,另外还有30多个村民的老婆是从更贫困的外地领回来的。
情到深处,吕志发经常唱一段忧伤的花儿:“山大呦沟深的是班彦,十年的庄稼是九年旱,连年受灾的心悬,提起个窖水是心里寒,不由得叫人们心酸……”
好消息终于盼来:班彦村被列入今年政府的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在山下公路旁的新村,一处成本8万多元的四间砖瓦房,每户居民依据贫困程度只需交4000元至2万元不等,就可以住进去。
“可是,说搬就搬谈何容易?”班彦村第一书记苏江宁说,一方面有的村民有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是听说除了国家补贴,每户居民还要交钱,有人一时转不过这个弯。解决这些问题,村干部可没少动心思,一户一户地去走访。
记者在新村看到,一排排新房错落有致,每家有独立的小院,村民们还有了属于自己的休闲广场。以前都是烧柴、烧煤取暖做饭,如今用上了煤气灶和抽油烟机。街道上,乔迁的鞭炮噼噼啪啪响个不停……
有了新房,还得过上新生活。在互助县扶贫开发局的帮助下,这里谋划了后续扶贫产业,并成立养殖合作社,每户村民将统一配发当地的八眉猪崽和饲料,最新攻城掠地sf,后期再由县里的猪场统一收购。此外,还将对富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包括电焊、挖掘机和烹饪等专业。
打工回乡帮助搬迁的吕老汉儿子吕曾献说,自己一直在西藏日喀则搞小家电修理。如今家乡路顺了、水通了、电稳了,现在准备回家创业。新村专门建了10间门面房,他准备租上一间,在老家重操修理行当。
当前,无数像吕志发家一样经历过贫困的人们,生活正在发生改变。
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对外发布了《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计划五年内对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着力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从山上到山下,不仅仅是空间上的简单位移,还让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村民开始了新生活。
吕志发说,通过搬迁,山路不再拉长他们回家的路,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原标题:唱着花儿“下山”记——土族老汉扶贫搬迁的故事)
导 读 在汽车的历史上,总有一些相互较劲的对手,例如宝马和奔驰……
[详细]《狂野飙车》极速版登陆安卓平台 极简轻装来飙车 李笑笑 发表于 ……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