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杨硕平:身为医学院院长 仍不忘初心)
11月2日这天,杨硕平连着参加了两个会。傍晚,他赶到位于大同市向阳嘉园的中医诊室时,有十几个患者仍在等候他。虽然身上有着大同市政协副主席、大同大学医学院院长等头衔,在给病人把脉看病时,杨硕平没有露出一点官架子。回答患者询问时,他像普通中医医生那样,声音温柔且富有耐心。
去年,在作为省政协委员参加省里的一次会议时,杨硕平就“提升中医服务能力”话题发言说:中医药的事业要想基层下沉,让中医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家庭。
“中医扎根基层才有广阔前途,我从医40多年,一直没有离开过临床。”杨硕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杨硕平,大同市一医院特聘专家,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擅长应用中医药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小儿过敏性紫癜、小儿难治性肾病、小儿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等疾病。
身兼数职 仍坚持坐诊
杨硕平坐诊的这个诊所,是大同市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的中医诊所。四周高楼林立,住户很多。在街边的一排二层门面房中部,诊所租用了一套房屋。诊所规模不大却五脏俱全,中医诊室、中药房、煎药房,一应俱全。
医生诊室设在诊所进门右手边,倚墙摆放着两排椅子,正中间摆着一张方桌。坐在方桌后,杨硕平为患者号脉、诊断,然后应用摆在桌子上的电脑开药方。他使用电脑很熟练,手指敲击键盘,发出有节奏的咔哒声。“在电子时代,中医也在与时俱进。使用电脑输入患者医疗档案、开处方,不仅方便快捷,而且查阅病例也很方便。”杨硕平笑着。
这天晚上,找杨硕平看病的患者,都来自附近的社区居民。一些患者因为习惯找杨硕平诊病,显得跟他很熟悉。他们到药房抓好药,走出诊所前都不忘跟杨硕平热情地打招呼。在诊室墙壁上,挂着几面患者送给杨硕平的锦旗。因为名声在外,自打几年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所坐诊,来找他看病的患者一直络绎不绝。虽然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他始终坚持到诊所坐诊。11月2日这天,利用早晚时间,他在诊所坐诊仍为30多个患者诊断病情。
“时间像海绵,只要肯挤,总是有时间。”对于为啥坚持临床实践,杨硕平这样回答。
打小喜欢中医 从事中医事业硕果累累
迄今回忆过往,杨硕平仍为自己能选择从事中医事业感到庆幸。杨硕平幼时,时常跟随体弱多病的母亲到医院看病。一次,母子俩到医院就诊时,诊病的中医大夫看到杨硕平虽然小小年纪,却已懂得孝顺母亲,打趣说“这个小家伙将来可以学中医,到时为妈妈看病。”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将来也当一个好医生,为人们看病。”的志愿由此在杨硕平心底扎了根。
高中毕业后,接受安排,杨硕平到老家浑源县城关公社医院做了一名赤脚医生。这时的他,因多年坚持背诵中医汤头歌,自学和阅读中医医书,已略识中医医理、药理。在城关公社医院,他学会打针、输液、抓药,还自学号脉。因为年轻胆大,面对一些急救病人他也敢于果断诊断治疗,曾治愈过肠梗阻患者。
因生活原因,杨硕平干了一年赤脚医生后招工进入浑源县陶瓷厂工作。高考恢复后,1978年,攻城掠地sf,杨硕平以全县第37名的成绩,考入大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班,师从山西名中医门纯德教授。此后,他的工作一直没有离开中医事业。留校任教数年后,他考入南京中医学院,师从国内中医学家、中医儿科学专家江育仁。南京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杨硕平在北京一家中医研究所短暂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大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任教,现任大同大学医学院院长。
杨硕平从事中医工作近四十年,曾两度赴日本做访问学者,客座研究员。现承担省级科研项目2项,国家级以上杂志发表医学论文10余篇,编写教材及专著5部,获奖7项,曾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市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
从医至今 不忘初心
杨硕平注册的微信号网名叫“土郎中”。郎中,这个由历史传承而来的称呼,在中国乡间是“医生”的别称。杨硕平在“郎中”两字添加土“字”,以此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2016年我省两会期间,作为省政协委员,杨硕平在《省政府工作报告》看到“提升中医服务能力”内容,分外感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如此作答:中医发展在基层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医院管理方面、运营方面。中医人才的匮乏,导致很多乡镇患者想看中医看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向基层下沉,让中医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家庭。中医药事业要与养老康复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做到医养结合,让中医中药为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康复作出贡献;中医药事业要为儿童的保健服务。中医中药采用自然疗法,无损伤的方法,如推拿、按摩,对促进小儿健康成长、生长发育,都是比较安全、简便、有效、廉价的实用方法。在全国许多地方,这些方面已经开展起来。
身体力行坚持临床实践,躬身基层为百姓看病,杨硕平实现了当年的志愿。作为医学院校的管理者,他也为培养更多了优秀的中医做着努力。201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杨硕平参与主编的中医教课书《中医学》。这本倾尽杨硕平心血的中医学教课书,应用了当代最新出版技术:图书中每种中药材,都附有二维码。学生们阅读图书时,使用手机扫二维码后,手机上可显示中草药图片。
“这本教材采用了新技术,图文并茂,很受学生欢迎。”杨硕平说。
本报记者 梁成虎
(原标题:杨硕平:身为医学院院长 仍不忘初心)